
来源:中国科技投资杂志
◎陕西环保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李永超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赵西君
陕西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 张鸽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突破体制机制,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和丰硕成果。在国家探月工程中,嫦娥一号、二号、三号所搭载的光学成像探测系统、立体成像相机、全景相机等都出自西安光机所,不仅拍下了我国首张月面图像,获得世界最高分辨率全月影像图,也见证了“嫦娥”成功落月的伟大时刻。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西安光机所也取得不凡的成绩:引进30余个海外高端创业团队,孵化74家高科技企业,实现产值12亿元,累计吸引社会投资7亿元,纳税7000万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光子信息、光子制造和生物光子这些听起来很神秘的学科研究成果从这里迅速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还专门将西安光机所作为一站,考察了这里的科技产业化成果,亲身体验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即扎针神器)。目前,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已走出国门,与南美、中东等近三十多个地区的代理商签订了合作协议。
光机所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拆除围墙、开放办所”是西安光机所创新改革的核心
“封闭孤立、不接地气”是制约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受传统体制机制束缚、科技资源管理严格等方面制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传统的研究院所往往关起门来搞研究,研究院所和社会之间的“围墙”,既阻碍了研究所了解最新市场需求的机会,也关闭了研究院所科技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的职能,导致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脱节。科研院所如何走出理念保守、体制单一、资源封闭、缺乏活力、研发设备闲置、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困境,是创新改革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的巨浪和改革创新的大潮,西安光机所提出了“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的新理念,将研究所定义为全体纳税人的研究所,向全社会开放平台和资源。坚持“地方满意、人民满意”“举才为贤、各尽其能”“国有参股、去行政化”和“市场机制、择机退出”的理念,进行创新改革。
成立“西科天使基金”,引领硬科技创业投资
西安光机所发起设立的“西科天使基金”,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硬科技的天使基金,主要投资拥有核心技术和高成长潜力的种子期、初创期的硬科技中小企业。基金总规模已拓展至40余亿元,并与多家军工研究所建立了全面深度合作关系。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物理空间
2013年,西安光机所发起设立国内第一家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科创星,搭建了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模式,为在孵企业提供战略规划、市场对接、设备共享、财务法务、人才招聘、品牌宣传、投融资对接等孵化服务,打通资本、研发、技术、市场、渠道等环节。目前,西安光机所已经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全链条孵化载体。
创建全国性科技创业培训品牌“硬科技创业营”
针对科技型创业CEO,西安光机所创办了“硬科技创业营”,邀请来自世界顶尖的硬科技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创业CEO及实战咨询师共同探讨创业经验。通过人力识别与团队搭建、战略规划、财务规划、商业逻辑及模式、股权激励与分配、商业运营等六大板块课程,帮助科技创业者解决企业发展运营中的实际问题,并针对科技型创业高管,开展针对性的沙龙咨询培训,构建新生代科技创业家共同学习成长的生态圈,为陕西培育更多的硬科技企业家。
参股不控股、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
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光机所的核心定位是科研,但所领导班子认为,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是光机所必须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因此,光机所坚持“参股而不控股、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的产业化原则。光机所大胆采用股权激励机制,通过“科研人员持股、技术团队持大股”的激励方式,把责、权、利捆绑在一起,“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让企业充分发挥经营自主权,实现企业运作的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最大限度释放创业团队活力。通过该方式实现市场“倒逼”研发,彻底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的传统路径。
西安光机所改革取得的成绩
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光机所形成了光子制造、光子信息、生物光子产业集群;通过布局工程中心、研发平台、孵化平台等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市场化应用的创新链。一是依据产业链配置创新链,产业链上缺失的环节和技术是创新链配置的关键,利用市场机制引进国内外技术创新链,融合、弥补和延伸所里的创新链。二是依托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为产业链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核心技术和人才支撑。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
回国马蹄急,孔雀西北飞——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
人才都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搭建一个开放包容、容错试错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干中学”服务体系,聚集各路英豪大胆的试、大胆的闯,使院所成为各类人才集聚的高地。通过专业化的孵化服务团队,市场化的投资团队,帮助科技人才组建团队、获取资源、研发产品等,推进创业企业成功进入市场。
一是为科学家、科研骨干、工程师、大学生等成为企业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创造条件。光机所尽其所能,汇聚各方资源,从资源获取、物理空间、技术支撑、设备共享、孵化服务、创业培训、投融资等方面支持国内外人才创新创业。二是培育形成孵化服务人才体系。通过创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包括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财务服务、法务服务、创业培训等“接地气”的贴身增值服务,为光机所培育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支撑人才。三是培育形成风险投资人才体系。通过组建天使投资基金、种子基金,运用市场化手段筛选、投资、运营项目,实现投资人才团队的成长。
自由的“热带雨林”模式——构建“研究机构+孵化器+天使基金+创业培训”的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
光机所发挥国有院所底子厚、基础好的优势,通过搭建“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VC/PE机构”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构建国内首家“研究机构+孵化器+天使基金+创业培训”的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搭建完整的“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形成“人才聚集-资金投入-企业规模化发展-反哺科研”的闭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
一是充分共享研究所科研设备、科研平台甚至是实验数据等,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软硬件基础。二是通过中科创星孵化器提供全方位的增值孵化服务,使得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破解了“最后一公里”难题。三是通过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探索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助力“硬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公里’。四是发起创办科技创业培训体系,组建科技创业“兄弟连”,增强科技创业一把手的经营管理能力。
思考与启示
作为国资研究机构,西安光机所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上,近年来积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提出“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的理念,主动探索中央科技资源支撑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机制。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理念突破:
创新用人模式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传统科研院所存在着人才引进体制单一和资源封闭保守的普遍性问题,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围墙”,外面的资源进不去,里面的资源出不来,无法引入人才竞争机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低下,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在人才引进方面,受落后保守的思想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还存在着嫉贤妒能心理、平均主义思想;人才评价标准单一,注重身份、编制,造成人才流动身份固化、人才引进机制不活、人才激励机制缺乏等体制机制障碍。
光机所作为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与突破的探索者之一,领导班子达成共识:必须要从科研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和突破,尤其是在用人机制方面进行改革,敢于“拆除围墙”,将国内外创新创业团队“引进来”、鼓励所里的科研成果“走出去”,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为此,光机所旗帜鲜明地强调,研究所的归属权,不仅仅属于现有800多名职工,更是属于国家和全体纳税人,每个人都是研究所的“雇员”;打破束缚人才引进的条条框框,不以学历、论文、报奖等论英雄,考核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人才多元化并存。
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认识
在资源开放共享方面,受传统“主人翁”意识影响,认为设备仪器等固定资产是科研院所的私有财产,受到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的排斥,“被贴上专属的标签”,存在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倾向,利用率和共享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存在闲置浪费现象,光机所认为这也属于国有资产流失。
在产业化理念上,光机所反复宣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理念,全所干部职工达成共识:研究院所长期以来依托国家科研经费积累的技术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如不能很好地得到转化、服务于经济发展,将是最大的科技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光机所提出开放共享国有资源、提升国有资源利用率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
推动陕西国资企业、科研院所改革的借鉴
塑造勇于创新创业的新型院所文化
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创新创业光荣的氛围,允许科技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容错、试错。引导科研人员认可创新创业,并自觉主动地在研发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思想,主动寻找创新创业的机会。应制定宽容制度,在企业初创阶段,允许科技创业者双重身份同时存在、同时发挥作用,为科技人员创业解决后顾之忧。要塑造兼容并包,开放合作的创业文化。发挥院所在所处领域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人才集聚发展,鼓励原有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双向流动。
通过股权激励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在倡导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高科技企业的过程中,应支持科研团队、科研骨干通过持股或控股的方式,获取财富回报并主导企业发展,让企业充分发挥自主经营权,最大限度释放科技人员创业活力。
建设开放的科研攻关体系
鼓励企业、院所将科研设备、数据、人力、试验条件等优势资源向全社会优秀人才开放、共享,让任务量不饱满的设备仪器得到充分运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让国有资源真正成为国家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相关国内外人才集聚和围绕国资优势领域培育企业,让全社会优秀人才都能在国有科研平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打造陕西省多领域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陕西省大院大所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发展定位,明确各自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方向,在陕西省多个行业领域内打造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通过开放资源,吸引高端创业创新人才,打造科技创业的生态系统,为企业孵化、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各类“养分”,实现创业生态的自循环;引导院所借助社会资源,打造“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孵化器+创业培训”的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14048894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网站支持:北京巨蛋科技 技术支持: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