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技投资
◎本刊记者 李晓娜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蔓延,截至2020年4月7日凌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29万,累计死亡超过7万。疫情之下,人类的生命健康遭到重创,许多国家陷入混乱,众多个人、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民众陷入恐慌……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这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百年大变局……人类如何才能够在这场战争中胜出?在与病毒的博弈中我们该进行哪些反思?疫情在大都市率先爆发背后的逻辑?疫情之后世界将走向何方?原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通过视频连线接受了我刊独家采访。
∆ 原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
较量与共生:此次疫情是一场综合性危机
“未来人类要面临的两大危机是气候危机与健康危机”,然而徐锭明认为这一次的疫情不单纯是一场健康危机,从全球来看更是一场由病毒引发的关于健康、经济、人性、战争的综合性危机。此次疫情是全人类同新型冠状病毒的较量,同时也是各国国家科技实力的较量、国家动员能力的较量、民族人心合力的较量、人类人性本质的较量、经济恢复能力的较量、思维认知能力的较量!”
那么如何能够从这场较量中胜出呢?针对这个问题徐锭明给出如下解答:
第一,“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政治不过是更大规模的医学。做正确的事情,正确地做事情,在与疫情的较量中,决策正确与否是事关生存还是毁灭、繁荣还是衰败的大问题。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惕励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疫情正在考验执政者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执政者如何增强综合能力和驾驭能力,学习掌握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成为内行领导、专家型领导是各地抗疫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二,防疫要讲科学,抗击疫情不仅仅只是靠歌颂和勇气,还需要创新科技和过硬的装备,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每一次抗击疫情,从全球来看,都是国与国实力的对比,而其背后则是强大的创新科技在支撑。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若要战胜疫情,先要科学地认识疫情、正确地应对疫情。先有客观准确的数字,再有科学客观的研判。
当下最值得期待的是:有效的疫苗与全面的病毒普查与监控。没有疫苗不可言胜,没有普查不可言控。加快研制病毒疫苗,加快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和监控防疫系统。无论哪个国家率先在这两个方面得以突破,那么基本可以宣布在与病毒的博弈中胜出。
但是,需要所有国家明确的是:世界贫穷地区没有走出病毒阴影,病毒之大流行就不可能最终结束!
第三,互惠共生,乃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苍穹之下,万物均依靠其共生体系在演进,多样性也得以加持。当前我们更应该理性科学认识病毒,病毒是修正人类不当行为的一种自然工具,病毒正在修正未来生态。人类应该做地球的好儿女,当合格的生态人,不要去打破自然界已经形成的共生状态,否则就会出现我们今天所遭遇的局面。恩格斯早就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切记: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
另一个层面,当前世界需要团结合作,世卫组织指出:应该是团结的时刻,应该是尊重事实的时刻,应该是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时刻!《礼记-曲礼上》有云:“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世界抗疫一盘棋,抗疫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全球命运相连,这是人类的灾难,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 。抗击疫情各国采用了不尽相同的策略,然而一个有判断力的人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大量逻辑自洽但互相矛盾的信仰。信仰内逻辑自洽,信仰间互相矛盾。在重大疫情的处理上,没有哪个方案是完美的,没有哪项措施是万全的。疫情是一面镜子,真善美、假丑恶尽皆现形。切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反思与未来
一、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要融入生态系统
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城市具有人口相对比较多,密集居住的特性。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大多在80%以上,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60%左右。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沃利·恩道曾经感叹道:“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所以,未来会怎样就取决于我们当今的所作所为。”此次疫情更多地在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爆发,我们需要理性地认识到: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城市,是污染的元凶;城市,是进步的标志;城市,是人类的杀手。徐锭明说:“城市应当融入于生态系统之中,城市不能凌驾于生态系统之上,城市应当为人而设计未来,城市不能为物而迷失方向。”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市工作的价值指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标尺。疫情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城市规划,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保障?我们是否需要更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我们是否需要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我们是否需要更高效的城市治理水平?
二、新能源安全观:绿色化、数字化
作为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的徐锭明对疫情带来的能源安全观转变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疫情之下,能源危机将表现为社会停摆、经济停摆、交通停摆、生活停摆、生命停摆。因此,要重新审视能源危机,重新审视国家能源“十四五”规划。
徐锭明认为,未来的能源安全观重在实现“两化两转型”,即去碳化——绿色化转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绿色化的结果是发展可再生能源,智能化的结果是建设能源互联网。也就是说,未来的能源安全要取决于能源的互联互通程度。大幅添加了互联网色彩的智慧能源,是再生式能源、分布式能源、民主式能源、信息式能源、能量式能源、共享式能源的融合。因此,一方面,要推进能源与信息等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统筹能源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另一方面,建设能源互联网还需要政府协调、行业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全民协同。
值得关注的是,为应对国内外疫情和世界经贸形势急剧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货币政策调节力度,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地方政府专项债将被重点用于包括能源项目等七大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3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专项债券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这无疑是民间资本参与能源建设的绝佳契机,因此,建议广大社会资本关注各地重点开展的能源项目建设。
三、未来:人类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抗疫之战已成为面对人类共同敌人的新型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将改变世界格局、将创造世界未来、重塑人类的文明。病毒的扩散既是灾难的发生又是时代的更迭,人类也将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漫长的居家隔离,给了每个人足够的时间沉思,给了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回望。疫情过后,我们当尽快完成疫情复盘、汲取教训、改变思维方式、完善治理体系,面对专业问题,学会用科学说话,加快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疫情过后我们终将明白,一个社会的成熟在于如何控制危机中的恐惧程度,需要淡定应对而不慌乱,全面考虑而不顾此失彼。
疫情会促进人类社会经济恢复能力、社会自愈能力、公民适应能力、高层自省能力提升;疫情会带给我们基础设施的改变、协作模式的改变、利益关系的改变、 生存法则的改变;疫情过后我们会发现,生产迭代了、社会进步了、历史向前了。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然而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当来自人类内心深处的反省与坚强!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14048894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