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2019-09-12 22:31:00 访问量:

来源:中国科技投资杂志

◎衡水学院讲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 李兴光

天津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19年5月22日,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李鸿忠同志代表中共天津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提出下一个五年,将加快建设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天津,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

天津市科技创新现状

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前列。2018年,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0.75%,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三,其中科技创新环境指数位居全国首位; 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为2.47%,全国排名第五;8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首次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在《天津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确定2020年科技发展目标为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要达到3.0%,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150人年,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达到16%,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保持第三位。

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多年发展,目前天津市科技型企业近10万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64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2018年新认定科技领军企业15家、技术领先型企业16家,科技领军企业总数达55家。规模超亿元科技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2%、利润增长8.7%、税金增长7.8%,取得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创新体系效能不断提升。以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为核心,打造市场化的技术转移网络体系,汇集可转化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不断聚集创新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至2019年5月底,天津市已登记技术转移机构123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6家,重点引进并支持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津创新创业。2018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25亿元。2018年天津市共登记应用技术成果1974项,集聚20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海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分支机构及产业化基地。

创新生态系统基本完善。构建健全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功能定位全面实现。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与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有效迸发。

天津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机遇

目前,天津面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五大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区域合作、开发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天津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大战略机遇。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持久动力和源泉。天津市需要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承接首都资源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对接京、冀两省市科技创新主体和成果,是天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实现跨域增长的关键。通过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协同创新,三地联合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搭建三地高水平合作交流平台。与此同时,全国深化改革开放迈向新阶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以及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全球科技革命新浪潮,为天津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提供政策依据和新机遇。天津市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在国家重大战略中抓机遇、求作为、寻动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属于新时期重大的国家战略,党中央和各地政府都给予了相当重视和关注。天津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同时又与“一带一路”欧亚陆地走廊相连,再加上雄安新区的崛起,为天津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天津市陆续出台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7〕36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投资合作健康有序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津政办发〔2017〕91号),从地方科技管理层面,出台了《天津市“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年)》(津科规〔2017〕5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天津市鼓励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布局海外研发,2018年新支持建设10个海外研发推广中心,累计达50个。聚焦“三大重点领域”,加大“引进来”力度,2018年新支持组建23个中外联合研发中心,累计达32个。2018年新培育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3个,累计达170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60多人、申请专利960项。成功举办夏季达沃斯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承办科技部、外交部“一带一路”培训班,促成中欧城市创新实验室等落户。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中,滨海新区担负着内陆腹地出海口、外向型经济新平台、创新发展新引擎的使命任务,地位特殊、职责特殊。滨海新区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滨海新区的“龙头”功能不断显现,“排头兵”作用日益明显。截至2017 年,天津滨海新区累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39 家,累计认定科技型企业达到30096家;已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11 家,其中国家级16 家;工程中心112 家,其中国家级17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33 家;累计建成各类众创空间58 家,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各15 家。天津市要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延伸既有的产业链,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天津自贸区。作为我国北方首个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加快创新步伐。截至2019年6月底,已累计实施400余项改革创新措施。创新没有终点,天津自贸区还积极谋划打造升级版,在其他自贸区没有开展的领域,提出了100多项“首创性”“重构性”以及具有天津特色的政策措施,将逐步开始实施。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建设成为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法制环境规范、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园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2015年02月26日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它致力于打造京津冀科技干线新节点,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天津示范区将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最终,把天津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主体集聚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提供平台支持是天津示范区创新服务的主要方式。目前,科技金融平台、产业信息交流与对接平台、创新创业辅导平台、国际产业创新交流平台、产业转型平台等5大产业创新平台,正在建设当中。国家自主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聚集高端科技资源和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全市创新发展。

其他发展机遇。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先进制造业竞争格局重构。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成为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角力的重点,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美国发布实施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制造”遇到了空前的“上压下挤”替代效应,走向高端是中国制造的必然出路。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推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天津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应立足实体经济基础,积极参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引领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需要应对的挑战

包括但不限于天津市自身创新驱动资源相对不足,在新一轮产业升级进程中面临着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更加激烈的竞争,天津市在全国创新型区域排名中将面临着靠后的可能性;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相对僵化,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不利于科技创新达到预期要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天津市在产业技术创新、先进技术引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与河北存在着直接竞争关系,若不能在体制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市优质科技资源将更多地向河北转移,从而导致天津市在全国一流城市创新能力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产业链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增强。天津市产业承接能力优势不够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需要高效统一的市场,使得人才、资金、创新等各类要素能在这个区域内无障碍、高效地配置。

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来看,天津市的装备制造、重化工产业占比较高,增大了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难度。天津未来要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加快推进智能科技,谋求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研发投入偏低。从全国创新监测指标来看,天津市政府研究与发展(R&D)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排全国第五,但就研发投入总量排名,天津市委94.02亿元,位列全国第十位。

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差距依旧很大。对比京津冀、珠三角地区,长三角三省一市不论是在人口数量还是土地面积上都处于优势,但整体发展差距很大。2018年,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只有九万亿,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还有较大差距。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京津冀九万亿经济总量当中,河北、北京的经济总量可以占到“80%”,而天津占比只有不到“20%”。2018年,京津冀作为一个新的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对比,京津冀并未发挥真正的带动作用,产业链不完整,竞争力不足。

其他挑战,比如全球经济,贸易壁垒,美国贸易输出等,国际上技术引进的壁垒,国际保护主义抬头等对天津市的科技创新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天津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考

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制造业,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全球制造业深刻变革环境下,天津市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性窗口期,推动信息科技与制造业紧密结合,促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品牌、绿色、服务方向转型。首先要立足实际,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以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重点支持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共性技术研发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传统制造向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转向,实现“天津制造”到“天津智造”的升级;要发展服务制造业,实现企业产业链价值由生产向服务转移,鼓励优势企业成为智能化改造服务商、现代产业链供应商、产业链整合服务商;推进“制造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制造业+科技”“制造业+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催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

充分聚集各类创新要素,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优势

天津市已连续举办两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出台一系列人工智能产业扶持政策,出台“海河英才”计划等人才配套政策,在智能科技、材料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已取得良好发展势头。同时,要充分用好天津创新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布局智能科技、材料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优势领域,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政策优势,加大对接国家科技战略部署力度,谋划布局研发特区,聚集创新要素与研发资源,形成有特色、差异化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形成高地效应、规模效应,在全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形成特色、品牌、优势。

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各创新主体形成高效协作网络体系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的协作网络体系是创新型城市的动力机制。在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中,要优化和创新当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为目标的长期、稳定机制。应制定必要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政策,设立合理的薪酬、收益、激励机制,促进长期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创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式,如成立产学研科研共同体,由政府提供经费,以公开招标的形式促进产学研合作,也可以由企业制定研发内容,通过合同形式委托大学、科研院所等进行研究。探索构建“政、企、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研究机构、技术供应者、企业及技术使用者之间形成创新导向的协作网络,支持企业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以支撑创新驱动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建设创新型大学

创新型城市需要创新型大学提供知识、科技、人才支撑。自20世纪以来,知识、科技、专利、产业之间的转化关系日益紧密,大学由传播传授知识的“象牙塔”向驱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火车头”转型。天津市高校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应面向全球科技发展前沿,发动开放创新的强大引擎,以支撑创新驱动战略、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统筹谋划创新型大学建设。要做好创新型大学建设的顶层设计,在经济分配机制、考核方式两个方面改革创新,以调动、保障科研人员积极性和知识产权;为创新型大学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完善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界将触角深入大学,与大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商业化的结合,给高校创业发展机会。

以创新文化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强才能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建设创新型城市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为科研人员潜心钻研、笃行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科研成果、专利技术转化和使用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会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各行各业的人才,为人才工作发展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配套政策,让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下。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让改革开放新风吹进来,敢于站队首、立潮头,勇当改革开放创新的先锋,勇攀科技创新的高峰。建设创新型城市还要倡导开放包容的文化,允许失败、宽容失误,增强包容心、宽容度和承受力,为创新的风险和责任制定保障政策,免除后顾之忧,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汇聚各种创新要素、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