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胡芳日
导语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从“专用智能”迈向“通用智能”,大模型参数突破万亿级,正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对降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用凸显,但存在认识不统一、供需对接不畅、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障碍等问题,亟须加强战略引导。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部署,国务院近日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推动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这是我国继“互联网+”后的又一国家级行动方案,也是中国人工智能(AI)未来发展的路线图,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行动进入顶层设计全面深化阶段。
政策梗概
1. 明确阶段目标:到2027年,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智能终端/智能体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普及率超90%,成为经济增长极;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与社会新阶段。
2. 开展“人工智能+”6大行动: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6大重点领域,前瞻谋划工作着力点。
3. 夯实8大支撑: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系统构建基础支撑体系。
政策亮点
1.首创性的系统布局
《意见》是我国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发展领域的一次全面、系统且具有首创性的政策布局。不同于过往政策多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或单一行业应用,此次《意见》围绕科学技术等六大重点领域,提出全方位的“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涵盖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从国内发展到国际合作的各个层面,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闭环,为我国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建设提供了清晰、全面的行动纲领。
2.突出应用导向与场景驱动
政策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深度挖掘各行业各领域的实际需求,以场景驱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通过明确各重点领域的融合发展方向,为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提供了具体路径。同时,鼓励培育智能原生应用与场景,使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3.强调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
《意见》高度重视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在国内,促进产学研用协同,推动跨学科、跨行业融合,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主体共同参与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推广,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在国际上,秉持智能向善理念,将人工智能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积极开展全球合作,推动技术普惠与成果共享,参与共建全球治理体系,既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又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市场机会
1.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发展机会
政策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坚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加强数据供给创新等,为相关市场带来诸多机会。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将迎来更多研发投入与政策扶持,有望实现技术突破与市场份额增长。智能算力服务提供商可通过建设智算中心、提供算力云服务等方式,满足市场对智能算力的强劲需求。数据标注、数据合成等数据处理和服务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开源平台、人才培训等相关市场,也将因政策推动而蓬勃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支撑。AI芯片、智算中心需求激增,预计2027年智能算力规模达500EFLOPS。
2.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市场机会
政策培育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商,发展“模型即服务”“智能体即服务”等,将催生庞大的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市场,工业AI(预测性维护、质量检测)、医疗AI(影像诊断、药物研发)、农业AI(精准种植、智能农机)等场景快速落地,将为专注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模型训练、智能体构建的企业带来广阔市场空间。随着各行业对人工智能应用需求的释放,应用服务市场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
3.智能硬件与终端市场机会
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的政策导向,将推动智能硬件与终端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机器人、AR/VR设备市场规模2030年将突破3万亿元。
4.“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市场机会
政策鼓励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融合创新,将开辟一系列“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市场。在元宇宙领域,人工智能可用于构建虚拟场景、虚拟角色,提升用户体验,相关企业可围绕元宇宙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展业务。低空飞行领域,人工智能可实现无人机智能调度、自主飞行,为物流配送、测绘等行业提供服务。增材制造与脑机接口等领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也将催生新的产品与服务,为企业创造新的市场机遇。
结语
《意见》给出了我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蓝图,它需要各个企业去落实和实践。各相关企业不仅要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加强技术融合创新;还要提前布局智能原生业务,拓展新兴市场领域,抢占市场先机;更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打造专业人才团队,强化产学研用合作,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中实现转型突破,实现企业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202300545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