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平民化
时间:2025-09-16 21:07:29 访问量: 作者:暂无

编者:罗冉

导语

 

      当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1亿,养老护工缺口巨大,传统照护模式已不堪重负。而机器人不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服务,可有效缓解养老服务资源紧张的现状。

 

      今年6月,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这意味着智能养老机器人已被纳入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视野,产业化、规模化进程也将迅速开启。

 

     911日,试点项目名单公布。根据名单,此次试点围绕情感陪护、康复支持、生活照料、辅助行走等10类应用场景,共包含32个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项目,如智能陪护机器人研发与应用、智能康养外骨骼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

 

 

政策背景

 

     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8821万,占总人口比例接近联合国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因此,2000年被认为是我国老龄化的元年。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主导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政府、企业、社会对城乡养老服务给予了大量资金和物质投入以及精心的制度、体制、机制、政策设计与建设。

 

      但传统的“人养人”“点对点”养老服务方式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内容“脏、累、险”,是世界各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当前,我国城乡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医养康养的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仍然是“独生子女顾不上、放心保姆很难找、专业护工数量少、护理人员流动大”等人力资源现象。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简陋,大部分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很多养老机构包括医养结合机构硬件设施不健全,尤其是专业护理人员、医生护士心理师及高素质管理人员短缺或缺失,没有条件、不愿意或拒绝接收失能老人、鳏寡孤独老人等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慰藉有特别需求的老人入住。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超3亿,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超4500万,养老照护需求急剧增长,然而养老服务行业面临“人才荒”。调研报告表明,当前我国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仅50万,人才缺口数量达550万,养老服务行业面临着供需错位的长期困境。机器人不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服务,可有效缓解养老服务资源紧张的现状。

 

      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重塑养老产业、构建科技养老生态的重要载体。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在“银发经济+健康消费”下,我国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健康管理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现象级产品不断涌现,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展现了新技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变革力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作为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产业方向,既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核心抓手,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加快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政策概要

 

      目前,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主要承担简单重复类劳动,而在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决策、环境感知、人机自然交互、情感理解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研发成本居高不下,普惠推广难度高。养老机器人目前还是一个奢侈品,只有把价格打下来,才能真正把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变现。标准体系滞后,存在一定隐私安全风险。国内缺乏统一的养老机器人功能分级、安全认证标准,导致产品良莠不齐。在安全性方面,机器人因技术故障导致误操作,可能对老年人造成身体伤害。

 

     在隐私保护方面,健康监测和数据管理功能存在个人敏感信息泄露风险。伦理层面,过度依赖“智能陪伴”可能削弱人际互动,导致老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加剧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引发“技术取代亲情”的争议。

 

      针对这些问题,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包括开展结对攻关、开展场景应用验证、完善标准及评价体系三方面,即面向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围绕失能失智照护、情感陪护、健康促进等应用场景,针对现有产品或解决方案短板开展研用结对攻关,试点期为2025—2027年。9月11日,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发布。

政策亮点

 

     1.明确10大场景32个项目

 

     此次试点围绕情感陪护、康复支持、生活照料、移乘转运、辅助行走、二便护理及助浴、健康管理、智慧环境、护理协作、多场景应用等10类应用场景,共包含32个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项目,比如,智能陪护机器人研发与应用、智能康养外骨骼机器人、健康监测和情感陪伴、智能脑认知评估训练与康复助行机器人、生活照料智能养老机器人等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

 

     2.两年内完成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任务

 

      每个项目设有1个牵头单位和若干参与单位。试点单位需在入围名单确定之日起2年内完成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任务。此次试点重点聚焦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养老照护压力、弥补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人力缺口、促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要求形成一批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机器人产品,持续建立和完善标准规范及评价体系。

 

      其中,应用验证周期不少于6个月。居家养老服务机器人产品需完成不少于200户家庭应用验证,部署不少于200台套;社区和机构类养老服务机器人产品需完成不少于20个社区或20家养老机构应用验证,部署不少于20台套。

 

     3.多家上市公司和明星企业参与试点工作

 

      当前,我国专注于或涉及养老机器人研发、制造的企业约120-150家,行业已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而参与此次试点的企业包括润泽科技、乐聚机器人、松延动力、海尔机器人、机器人、优必选、翔宇医疗、京东、华润医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欧圣电气、浪潮软件等。

 

政策机遇

 

      1.产业步入落地加速阶段

 

      随着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政策的出台、资金的扶持、税收的优惠等一系列支持与助力,智能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科技养老从实验室走进现实。养老服务领域将作为我国具身智能的首要落地场景,或将进入国家大力推动商业化落地阶段。有观点认为,此次试点结果可类比此前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国家级项目的行业发展路径,预计后续国家将持续加速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和技术攻关,为具身智能进一步发展提供场景数据支撑以及商业模式示范。

 

      多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可为老人的生活增添便利与乐趣,比如,AI康复治疗机器人可融合人体自适应体系、AI视觉算法和中医AI辩证法等技术,能够精准定位穴位、为长者提供艾灸、推拿等康复服务;AI棋类机器人精通多种棋类,既能教学又能陪练,丰富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陪伴机器能陪老人聊天解闷,为他们带来心灵慰藉;下肢助力设计的外骨骼机器人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实时感知使用者的运动意图,精准提供10公斤的助力支撑,帮助腿部肌力衰退的老年人减少30%的行走能耗,显著提升行动能力。

 

      目前,具身智能发展已进入场景化垂直下沉阶段,养老智能机器人需要深度数据为人工智能模型提供源泉,多模态感知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推动养老机器人实现从辅助到主动服务的跃升,在康复、护理、陪伴三大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先发企业或可形成强竞争壁垒。

 

      2.投资新蓝海

 

      据方正证券预测,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数3.8亿人,失能老人总数将达1亿人,参考2020年北京版“9064”养老服务体系,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6%左右社区养老,4%的老人由机构养老。预计2030年中国养老床位数将达到1500万张,约占养老总人口的4%,但相比失能老人总数,30年失能老人养老床位覆盖率仅为15%,考虑到实际场景中养老床位相当一部分是为非失能老人准备,失能老人的养老床位刚需缺口更大。

 

      假设未来对非失能老人配备健康监测类、情感陪护类和行动辅助类机器人,对失能老人配备健康监测类、情感陪护类、护理类、移动康复类服务机器人,预计2030年健康检测、情感陪护、护理、行动辅助机器人均价可以分别降至0.2、2、3、3万元,并假设不同品类智能养老机器人折旧期为5年,则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超2万亿,年产值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202300545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