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宋金泰
导语
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正积极推动能源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市场化改革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9月1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电力现货市场从试运行迈向成熟运营提供了权威指南,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深化推进的新阶段。
政策背景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经二十余年探索,从厂网分离到输配分开,从大用户直购电到中长期交易扩大,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2017年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点以来,广东、山西、甘肃等8个试点地区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暴露出市场规则不统一、省间交易存在壁垒、新能源消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迅猛增长(截至2025年6月,全国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1亿千瓦),传统电力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和反调峰特性给电力平衡带来巨大压力;传统源随荷动的模式难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迫切需要更高效的市场机制等挑战。截至2025年8月,国家电网经营区26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已全部启动运行,其中山西、山东、湖北、浙江等七省已转入正式运行,现货市场将基本实现全覆盖。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覆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统一出清电力现货市场,日交易电量规模达38亿千瓦时,超过英国、法国、德国用电量规模总和,注册主体数量突破22万家。国际经验表明,电力现货市场能够发现真实价格信号,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我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迫切需要更高效的市场机制。
政策梗概
《指引》共九条,分为两部分:一是竞争有序、高效协同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二是电力市场规范运营的机制要求。
在市场架构方面,《指引》明确了省内现货市场与省间现货市场的关系,强调要加强省间市场与省内市场的有效衔接,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文件要求建立“能跌能涨”的市场化电价机制,让价格灵活反映市场供需状况、成本变化和市场信息。
在运行机制上,《指引》设计了日前市场和实时市场的协调运作模式,要求建立完整的日前、实时市场出清机制,并配套建立平衡机制和辅助服务市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特别是对爬坡产品、转动惯量等新型辅助服务产品提出了指引,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需求。
在配套机制方面,《指引》强调要加强现货市场与中长期市场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容量补偿机制或容量市场,保障电力长期稳定供应。同时要求建立市场监测和风险防范机制,对市场力、价格波动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政策亮点
1.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机制创新。《指引》提出通过报量报价等多种方式促进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鼓励新能源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对未中标电量不纳入弃风弃光电量考核,这一设计既推动了新能源参与市场,又保障了新能源企业的基本利益。
2.市场与系统安全统筹设计。《指引》特别强调电力安全保障,要求市场设计中必须包含必要的安全约束,建立完备的安全校核机制,确保市场出清结果满足电网安全运行要求。同时建立了紧缺定价机制,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期,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节约用电,保障系统安全。
3.区域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指引》明确提出推进区域市场建设的要求,优先在区域电网内统一市场规则,为未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奠定基础。这一设计打破了省间壁垒,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电力资源。
4.需求侧资源参与机制创新。《指引》鼓励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等新型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通过可中断负荷、需求响应等方式参与现货市场,提高需求侧响应能力,这为未来分布式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开辟了通道。
发展机遇
1. 新能源产业万亿级绿色电力交易市场全面启动。
截至2025年6月,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1亿千瓦,市场交易电量占比持续提升。2025年1-6月,全国市场交易电量达2.8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3.2%。照此增速,2025年全年市场交易电量将突破5.8万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交易比例有望超过30%,形成一个年交易额超万亿人民币的绿色电力市场。 现货市场的价差套利空间成为推动储能发展的最强商业动力,2025年1-6月,全国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近10GW,已远超2023年全年水平;累计装机超过45GW(远超2025年30GW的目标)。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报告指出,中国2025年年度新增储能装机预计达30-35GW,投资规模超千亿元人民币。
2.负荷聚合商与虚拟电厂(VPP)千亿级蓝海市场即将爆发。
国家电网研究院研究显示,我国仅工商业领域可调节负荷潜力就超过1亿千瓦(100GW),相当于50台百万千瓦级煤电机组的容量。目前,这部分资源的市场化利用率极低,虚拟电厂通过聚合这些资源参与市场获取收益。2025年夏季最大负荷日,国家电网经营区可通过虚拟电厂等市场化方式柔性调节的负荷潜力超过150GW,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试运行期间,日前出清均价在新能源大发时段低至113-159元/兆瓦时,为虚拟电厂套利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深圳、上海、浙江等地方政府出台了实质性补贴政策(如深圳按600元/千瓦·年标准补贴)。2025年上半年,全国超20个虚拟电厂项目完成招标或运营,单项目规模从MW级迈向100MW级。行业咨询机构“头豹研究院”在2024年发布的预测报告中指出,随着现货市场全国铺开,中国虚拟电厂市场空间将在2025年达到 1,020亿元,正式成为千亿级新赛道。
3. 能源科技与数字化产业需求井喷,形成百亿级专业服务市场。
电力现货市场是现代经济学和电力系统物理运行规律结合的复杂系统,其高效、公平、稳定运行极度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随着山西、广东、山东等首批现货试点转入连续运行,以及更多省份(如江苏、安徽等)加快市场建设,省级电力交易平台、出清算法引擎、市场仿真系统的招标项目显著增加。根据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仅2024年上半年,与电力市场交易相关的软件平台、技术服务招标项目金额已超20亿元。单个省级现货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合同金额通常在5000万至2亿元不等,全国范围内30多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区域电网)的陆续推广和后续升级,全国核心软件系统市场总量极为可观。发电集团、售电公司和大用户都需要采购专业的算法和软件服务,来应对市场不确定风险。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能源电力数字化市场规模已超400亿元,其中与电力市场交易相关的软件及服务正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年均增速预计超过20%。仅以全国上千家售电公司计算,如果每家每年投入数十万元采购报价决策系统,这就是一个十亿级的稳定SaaS服务市场。
结语
《指引》是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提供了实施路径,为未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指引》的实施落地,需要政府、企业、用户等各方共同努力,下一步,应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最终构建起新型电力市场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
![]()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202300545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