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技投资
第一部分:出台背景、发展现状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守好 “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文件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延伸配套、功能拓展形成的乡村产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产业振兴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
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拓展乡村产业链条,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指导意见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农村肩负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发掘乡村巨大消费市场的重要任务。“专家测算,至少未来三十年,粮食需求仍是一个增长的趋势,抓粮食生产的劲头只能紧不能松。”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稳定发展优质粳稻,大力发展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的供给。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抓粮食生产的力度只紧不松,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建强基础设施——规划提出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提升农村宽带网络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规划提出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灌区和智慧农牧渔场。
促进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与数字化结合——规划提出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数字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促进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与数字化结合,提升乡村治理和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第三部分:对各方利益主体的影响及可能面临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一个传统农业大国阔步迈向农业强国,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
文件包括9个部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强烈的市场信号,就是农业会更强,农村会更美,农民会更富。重点面向以下三个主体:
1.产业主体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向绿色生产方式,把立体循环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向。立体循环农业要求以空间生态资源的系统开发作为基础,根据空间生态资源的情况,系统性地推进立体循环和分布式的三农现代化。
一二三产融合的核心“一”,“一”起来以后才能跟“二”和“三”组合。所有地区在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要聚焦一产主业。准确把握乡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发展中,在强调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乡村多元价值挖掘,发展新型业态,其中又特别凸显了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商业发展和县域商业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而在县域商业发展中又强调了数字商务的发展。
2.农村建设主体
数字乡村就是在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通过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确认,数字乡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渗透和应用于农业农村的结果,是乡村振兴全面插上数字化翅膀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新阶段、新形态、新基座。
文件强调加强对重点领域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县域统筹,强调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如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农民数字素养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数字赋能等,特别强调数字乡村建设要着眼于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着眼于信息技术与常规技术的融合应用。
乡村建设主要服务的对象应该是留守在农村的农民,要在养老服务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农村也能够享受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对于乡村治理,突出实效,进一步强调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机制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农民个体
文件中为农民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获取收益给出了具体路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构新兴集体经济,才有可能在农村集体经济获得国家大规模的重资产投入,形成的设施性资产变成集体资产的情况下,让农民得到以劳动来获取资产收益的条件,农民才可能得到财产性收入。这才是推进农民现代化的主要政策内容。农民进入三产融合,尤其是得到三产中的高端收入,就要让农民得到资产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乡村振兴还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思想素养提升。要善于把大政方针、惠农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广泛宣传开来,不断加大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以及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整体性综合素质。要引导并深化村民参与自治实践,创新村民议事协商的方式,拓展议事协商的范围,使得广大农民在自治实践过程中不断激发出主观能动性。要继续深化教育帮扶、产业帮扶、医疗帮扶等具体举措,不断提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籍以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此来提升农民对乡村振兴的参与度,聚合与强化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以期构筑起全面而广泛的乡村振兴主体力量支撑。
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应对原则:
1. 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仍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这也为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在粮食生产、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等方面重点支持。各省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满足粮食稳产保供需求。中央财政每年都会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粮食生产,并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金融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
2.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强调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从而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022年2月,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项目、农产品五大出口(商贸)平台基地建设向重点帮扶县倾斜布局,建设一批“特”“优”种养基地。至2025年,每年支持至少1个重点帮扶县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认定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现代农业产业园
3. 杜绝“大跃进”式的规划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一开始就有“三步走”的设计,其中第二步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三步才是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去讲乡村振兴,否则就没有意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真正要可持续的脱贫还是需要他内生的动力,包括本身的能力,自身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 城乡融合要重视"和而不同"
要以城乡融合特别是县域内城乡融合的视角,而不是孤立的农村、农民、农业为视角,去强调和推动乡村振兴及发展,不能把乡村和城镇分开来看。从具体的措施看,文件中所强调的县域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等,这些都应该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这都是“和”。所谓“不同”,则是不要同质化,不要盲目地用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去发展乡村。
5. 从核心价值观去看待乡村振兴
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谋幸福,是为民族谋复兴。而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核心指标,是要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振兴乡村,就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如果乡村不振兴,农民不富裕,那还能叫共同富裕吗?所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本质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仅仅考虑乡村振兴可以带来什么好处。要从更核心的价值观目标去看待乡村振兴,理解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做好“三农”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埋头苦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14048894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