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智能驾驶引领汽车发展方向,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安徽省打造新能源汽车强省的关键。当前,智能驾驶政策、市场、场景和产业分工正面临深刻变化。建议安徽省在完善政策法规、构建数据生态等制度创新上不断突破,营造全国智能驾驶最优环境;在“芯魂”技术创新、“数智”融合等关键领域集中发力,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智车强省”。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政策法规;基础共性技术;驾驶场景
DOI:10.12433/zgkjtz.20251815
课题项目:2023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重大项目
课题名称: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研究
项目编号:2023ZD009
智能驾驶是指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最终实现代替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系统,是衡量汽车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代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了一个地区智能制造的综合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智能驾驶发展十分关注,早在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对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发出“三问”。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调研时,深入广汽埃安智能网联实验室,关心智能驾驶发展情况。安徽省打造新能源汽车强省,就必须成为“智车强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加速实现“智”的飞跃。
一、智能驾驶产业发展概况与趋势
智能驾驶产业是汽车与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软件、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融合的复杂系统。上游主要包括感知层(摄像头、雷达等环境感知设备)、决策层(算力芯片、操作系统等)、
执行层(底盘控制、转向系统等电子辅助)以及高精地图、人机交互等智能座舱的主要模块,中游主要包括整合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数字平台等,下游主要为整车制造和出行服务。
(一)政策法规加速“破冰”
我国高度重视智能驾驶政策法规推进和技术标准制定。2021年发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首次对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和通行作出规定,标志着智能驾驶国家层面立法探索正式启动。2022年8月,深圳正式施行《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作为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其在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行驶数据存储和管理、交通违法和事故责任认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带动车险等规则进一步完善,推动全国智能驾驶立法进入新阶段。
(二)国内市场量价“反跑”
一是增量快速提升。2024年,我国L2级及以上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为55.7%,意味着平均每新增2辆乘用车,就有超过1辆搭载智能驾驶系统,而在2020年每新增10辆才有1辆。二是价格更加亲民。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L2级车型交付均价降至24万元左右,连续两年低于传统L1级车型(交付均价26.08万元),比亚迪开启“全民智驾”,L2智驾车型下探至7万元级别,奇瑞更是推出5万元级别智驾车。业内人士普遍预测,智能驾驶汽车量价反跑趋势将持续加快,预计2025年L2级及以上乘用车智能驾驶渗透率将接近70%,并普及至10万元级别车型。
(三)应用场景由“郊”入“城”
当前,智能驾驶已进入公交、出租、环卫、末端配送、集卡运输等多类商业化应用场景,涉及高速、港口、矿区、封闭园区等区域。但对于当前最受关注、消费空间巨大的城区场景而言,这些场景相对处于“边郊”地带。2022年9月,极狐阿尔法在深圳完成了城区NCA(智驾导航辅助)全球首推,随后华为、小鹏、理想等车企争先启动2023年城市NOA(领航辅助驾驶)“百城计划”,蔚来也通过“按路开通”[ 区别于其他车企直接开放城区全域服务的模式,蔚来选择根据用户的心愿路线,开通基于道路应用的城区增强领航辅助服务,并逐步实现以道路“线”带动城区“面”的覆盖。]方式,加速拓展城区领航辅助驾驶业务。随着智能驾驶法规、技术和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将成为智能驾驶应用新的“主阵地”。
(四)“车路协同”加快发力
高级别智能驾驶的实现不仅需要“聪明的车”,“智慧的路”也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发挥世界领先的5G技术、覆盖广泛的通信设施等优势,加速形成车路协同发展的“中国方案”。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车路协同”技术创新第一大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5%,累计完成40多条智慧高速公路的改造建设。2023年,全国首条满足车路协同式自动驾驶等级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公路在苏州投入使用。随着智能驾驶产业不断发展,道路应用场景和投资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五)缺芯少“魂”形势严峻
作为智能驾驶最核心的两大部件,我国车规级芯片和被称为智能驾驶之“魂”的基础软件仍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当前,单车芯片用量和用“力”不断提升,我国车规级芯片供应却仍被英伟达、高通等企业掌控。2024年,国内新车智能驾驶算力TOP10中,前6名使用的均为国外芯片,仅有3家使用国内(华为)芯片。相比芯片,基础软件“卡脖子”现象则更为严峻。QNX、Linux、Android三大主流操作系统均来自国外,其中,需付费的QNX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全球TOP25新能源整车企业中有24家使用QNX系统。
二、安徽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围绕江淮、奇瑞、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等整车企业,安徽省集聚了科大讯飞、阿波罗智行、大唐高鸿、大卓智能、雄狮科技、星云互联等80余家智能驾驶相关领域骨干企业,产业链覆盖环境感知、决策控制、云平台、人工智能、高精地图等环节。
此外,安徽省积极推进智能驾驶示范场景开放,目前全省累计开放测试与示范应用道路1500多公里,累计发放路测和示范应用牌照349张,完成测试里程近300万公里,为智能驾驶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必须认识到,相比广东、上海等智能驾驶行业先发地区,对比“智车强省”建设目标,安徽省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级别智能驾驶法规尚不完善
在探索高级别智能驾驶(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立法领域,深圳、江苏等地已走在全国前列。相比之下,目前安徽省针对自动驾驶上路尚未形成完整法规体系,导致城区开放程度受限,应用场景多局限于在封闭或半开放区域。
(二)智能驾驶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
安徽省智能驾驶技术目前存在偏重于集成应用而非自主研发等问题,尤其在复杂环境感知、操作系统、AI算法软件、大算力芯片等核心技术环节,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相对不足。在雷达、人机交互等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安徽省与行业顶尖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
(三)优势领域“智”行步伐不快
智能驾驶发展需要整车企业、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以及金融、保险等配套环节一盘棋通力合作。目前来看,省内部分领域围绕智能驾驶开展协作的力度有待加大,智能驾驶产业生态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目前,国家已先后批准建设了7个车联网先导区和17个智能网联示范区(基地),长三角地区中仅安徽省在国家级智能驾驶载体建设上处于空白。此外,相比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安徽省5G、AI等高新技术在智能基础设施的应用水平还不高,限制了智能驾驶在城区场景的更多应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本文节选自《中国科技投资》杂志2025年第18期)
![]()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202300545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