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时间:2025-08-27 14:48:59 访问量: 作者:暂无

编者:胡芳日

导语

        

        2025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3%,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增长显著(如装备制造业增长8.9%、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1.9%)。但部分行业仍面临现金流压力,尤其是前期投入大、进项税额高的制造业和科技企业。新政策通过优化留抵退税机制,将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占用,助力产业升级。财政部曾于2022年推出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虽然也有效缓解了企业压力,但也导致财政短期支出激增。此次调整通过差异化退税比例和严格条件设置,不仅平衡减税力度与财政可持续性,同时注重防范骗税风险。而且新政策通过扩大制造业等4个行业全额退税范围、引入“偶发性”留抵条件,提升政策精准性和执行效率,强化税收对实体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支持导向。 

 

政策主要内容

 

财政部税务总局8月22日发布《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办理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有关征管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20号),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分行业差异化退税规则

制造业等4个行业:自2025年9月起,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的纳税人,可按月全额退还期末留抵税额。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与2019年3月31日相比,连续6个月新增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50万元的,可退还新增税额的60%。 

其他行业:连续6个月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新增≥50万元的,分档退税(1亿元以下部分退60%,超过部分退30%)。 

2.申请条件与限制

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B级,近36个月无骗税、虚开发票等违法记录。

2019年4月1日后未享受即征即退政策(全额缴回已退税款后可重新选择)。 

3.操作细则

销售额比重计算:制造业等4个行业需增值税销售额占比超50%;房地产行业需销售额及预收款占比超50%。

进项构成比例:仅限七类增值税扣税凭证(如专票、海关缴款书)注明的税额。 

 

政策新变化

 

1.精准聚焦重点领域首次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纳入全额退税范围,强化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制造业等4个行业延续全额退税,体现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倾斜;前被纳入全额退还增值税政策范围内的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不再享受全额退税,而是按一定比例享受部分退税。房地产行业单独设置退税规则,兼顾行业特殊性。

2.灵活选择与风险防控结合允许企业在留抵退税与即征即退政策间“二选一”,并可根据经营需求重新选择(36个月锁定),提升政策适配性。

3.分档退税与门槛设置其他行业引入分档退税(1亿元以下60%,以上30%),避免高留抵企业过度依赖退税;连续6个月增量≥50万元的条件,过滤偶发性留抵,降低征管成本。  

4.简化征管流程:依托电子税务局实现“一键申请”,税务机关审核时限压缩至10个工作日,结合金税四期大数据监控进项构成,减少人工核查。

5.退税条件恢复:大多数行业的纳税人需在申请退税前连续6个月期末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留抵税额与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上一年度12月31日相比期末新增加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这一条件在2022年大规模留抵退税时曾阶段性取消,此次新政重新恢复。

6.政策导向更明确:新政突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导向,通过保持制造业等4个行业全额退税政策,以及对其他行业的分档退税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政策影响

 

1.企业现金流显著改善制造业、科技企业可按月全额退税,直接增加运营资金。预计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超千亿元。

2.行业分化加剧受益行业(如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将加速投资扩产,而其他行业(如传统服务业)退税力度减弱,可能倒逼其优化税务管理或转型。

       3.财政短期承压与长期收益2025年预计制造业等4个行业退税规模超5000亿元,短期内财政收入可能下降3%-5%,但长期将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税基扩大。

 

市场机会

 

1.高端制造与绿色产业扩张全额退税政策将降低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企业的资金成本,刺激设备采购和研发投入。

2.税务服务需求激增企业需精准计算销售额比重、进项构成比例,税务咨询、数字化税务管理工具(如增值税智能申报系统)需求将上升,预计相关市场规模增长20%以上。

3.房地产行业结构性机会符合条件的房企可退还60%增量留抵税额,缓解项目开发初期资金压力,利好保障性住房和绿色建筑项目。  

 

相关企业应如何应对?

 

企业需结合自身行业属性和经营数据,动态优化税务策略,同时关注地方配套细则,确保合规享受政策红利。

1.要精准评估适用条件制造业等4个行业企业需确认销售额占比是否超50%,并通过电子税务局按月申请退税。其他行业企业应测算连续6个月留抵情况,若符合条件,优先申请1亿元以下部分的60%退税。 

2.要优化税务管理建立进项税动态监控机制,确保七类扣税凭证占比达标(如某企业若专票占比不足,可调整采购渠道增加合规进项)。权衡留抵退税与即征即退政策,例如软件企业若即征即退退税率(14%)高于留抵退税比例(60%×13%=7.8%),可选择缴回留抵退税以享受更高优惠。 

3.要做好合规与风险控制定期审查纳税信用等级,避免因逾期申报等行为降级(如某企业因未及时更正申报导致信用等级从A级降为B级,需整改后重新申请)。建立退税资金专项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用于技术升级、研发等政策鼓励领域,避免被认定为骗税。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202300545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