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发布《意见》,能源装备万亿级赛道开闸!
时间:2025-09-25 21:54:11 访问量: 作者:暂无

编者:宋金泰

导语

2025年9月22日,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2030年关键装备产业链自主可控为核心目标,提出能源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清晰路径。在“双碳”目标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双重驱动下,《意见》不仅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部署,更向市场释放出万亿级产业机遇,为装备制造企业打开了技术突围与市场扩张的全新空间。

 

政策背景

 

能源装备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载体,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竞争力,国家先后出台了制造强国、新型工业化等系列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等。当前,我国能源装备产业正处于多重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维度看,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各国纷纷将能源装备作为战略竞争焦点,高端装备与核心技术的国际博弈日趋激烈,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风险尚未完全消除。从国内需求看,“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了能源结构转型的刚性要求,深地油气开发、深远海风电、大规模储能等新型场景对装备性能提出更高标准。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装备产业已具备规模优势,但高端化不足、部分核心技术待突破的问题依然存在。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装备产量占全球比重超70%,但在燃气轮机热部件、高端轴承等关键领域仍依赖进口。在此背景下,《意见》的出台既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保障。   

 

政策梗概

     

《意见》在核心目标上,提出到2030年实现三大突破: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全面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技术和产业体系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低碳高效能量转换、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高效稳定能源输送等战略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意见》部署了6个部分共13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快能源勘探开发装备转型升级。聚焦煤炭安全高效清洁开发和万米深地、千米深水、非常规和老油气田高效开发目标,提出了煤炭开采装备、油气勘探开发装备重点任务。二是提升能量转换装备质效水平。聚焦提升传统能量转换装备及可再生能源装备质效水平,提出了化石能源发电装备、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综合利用装备、核能装备重点任务。三是推动能源存储装备规模化应用。聚焦构建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能源存储技术体系,提出了储能装备、氢能制储输用装备重点任务。四是加强能源输送装备技术攻关。聚焦电力、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输送领域,提出了输变电材料和装备、化石能源输送装备重点任务。五是推进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聚焦推动覆盖开采、转换、存储、输送全过程的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出了能源装备智慧调控、终端能源装备智能化应用重点任务。六是促进能源装备绿色高端发展。提出了能源装备绿色发展和装备再制造与回收利用的重点任务。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见》从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首台(套)应用、完善标准体系等七个维度优化创新生态,形成政策合力 。 

 

政策亮点

 

1.锚定自主可控,破解产业链瓶颈

《意见》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置于优先位置,针对不同领域实施精准突破策略。一方面,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等“卡脖子”环节;另一方面,巩固并扩大在风电、光伏、特高压等领域的领先优势,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和“独门绝技”,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做精做强提供了明确指引。在煤炭装备领域,重点攻克高硬度岩体截割材料、深井智能建造等技术,研制千万吨级成套开采装备;油气装备聚焦万米深地钻井、千米深水防喷器等,提升增储上产能力 。这种“靶向攻关”模式,既立足当前保障能源安全的现实需求,又着眼长远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2.覆盖全产业链,构建多元发展格局 

政策突破单一能源类型局限,形成“传统能源装备升级+新能源装备创新+储能装备配套”的全链条布局,不再孤立地看待单个装备,而是强调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能力,鼓励“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既推动海上风电漂浮式基础、光伏叠层组件等前沿技术突破,又兼顾水电机组灵活性提升、生物质能转化等多元方向;在核能领域,同步推进压水堆装备可靠性升级与小型堆、四代堆技术研发,实现“存量优化与增量创新”并举 。 

3.技术融合创新,激活产业新动能

《意见》突出智能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明确推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能源装备深度融合,将智能化、数字化贯穿于技术攻关、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全过程。明确提出发展智能风机、智能光伏组件、智能变电站等,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能源装备领域的深度融合,开发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调控软件;在装备制造环节,推广自动焊接、增材制造等先进工艺,同时加快环保气体开关、节能变压器等绿色装备替代应用 。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数字科技公司开辟了新战场。政策首次明确探索储能电池回收体系,形成“生产-应用-回收”闭环产业链。

 

发展机遇

 

1.核心零部件企业迎来国产替代进口机遇

政策聚焦的高端材料与核心部件领域将成为率先受益的细分赛道。在风电领域,高性能长寿命叶片、高功率齿轮箱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化需求迫切,预计未来5年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超20%;在储能领域,长寿命锂电池、钠电池及液流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企业,将获得政策与市场双重红利。随着自主化技术突破,具备核心部件量产能力的企业有望快速抢占国内市场,逐步替代进口产品。  

在油气装备领域,随着万米深地钻井、深海油气开发需求激增,高端钻采设备及核心部件市场快速扩张。据预测,2025年国内油气专用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3300亿元,2030年有望攀升至5000亿元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约8.5%-9.2%。其中,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智能压裂机组等高端装备的进口替代空间尤为显著,仅电驱压裂机组、大功率压缩机等设备就存在260亿元替代空间。中石油装备、杰瑞股份等龙头企业已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其自主研制的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已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带动国内企业整体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的37%提升至2025年预估的52%。三一重工推出的7000型电驱压裂泵车,将单段压裂成本降低40%,市场份额已提升至31%,在非常规油气开发装备领域具备明显竞争优势。 

2.新能源装备企业场景创新驱动万亿市场

针对复杂场景的装备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焦点。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需求拉动下,适应极端环境的宽域运行风电机组、高效光伏系统企业将获得大量订单;深远海风电领域,漂浮式基础、深海电缆等装备供应商有望依托国内项目实现技术迭代,进而参与国际竞争。

风电装备市场在深远海、极端环境等场景需求拉动下持续扩容,2030年海上风电装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元。金风科技作为全球风电龙头,在漂浮式风电技术领域布局深厚,其16MW以上机型已实现批量交付;东方电气的海上风电兆瓦级机组技术稳居全球前列,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预增15%-25%,海外订单同比增长超40%,在中东、北非等新兴市场具备先发优势。 

光伏与储能装备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30年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5%。其中储能设备占比将提升至25%,钠离子电池设备成为新增长极;氢能装备市场规模将突破3500亿元,电解槽年需求超30GW。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领域持续领跑,其长时储能技术已应用于多个大型新能源基地;隆基绿能的高效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超20%,叠加光伏叠层组件技术突破,将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 

3.智能化与绿色化装备企业将迎来爆发期 

人工智能与绿色制造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在装备智能化领域,智能钻井系统、电网智能控制体系等需求快速释放。2030年基于5G的智能钻井系统渗透率将达75%,AR远程运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中控技术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能源装备领域,其智能调控软件适配新型电力系统需求;海油工程的数字孪生技术在深海装备运维中覆盖率超60%,带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市场规模突破600亿元。

 

总结与展望

 

在绿色装备与再制造领域,环保设备、CCUS配套装备等新兴赛道加速成型。政策推动下,炼化行业VOCs治理攻坚计划催生180亿元环保设备更新需求,2030年CCUS配套设备市场将形成380亿元规模。龙净环保的烟气治理设备在化石能源发电装备升级中需求旺盛;中国天楹在储能电池回收体系建设中布局较早,有望在“生产-应用-回收”闭环产业链中占据核心位置。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202300545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